教育决定了民族的未来

发布时间:

今天是国庆节,想简单记录一下最近的一些想法,不会给出过多的论述。

准确来说,这是我个人的直觉——教育将决定民族的未来,而在后面的 50 至 100 年里,教育质量将决定我们的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地化为腾飞的巨龙。 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将来只能提供更多的基础劳动力,而不是高精尖人才, 如果美国霸权主义对中国进行不择手段的封锁和制裁,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我们应当居安思危。

而教育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让我这种无名小卒来大谈教育改革是一件很扯的事情。 我清楚得很,我不算聪明人,我能想到的聪明人一定能想到,而聪明人中的佼佼者,往往会成为国家个体或政府机构的决策者, 他们应当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我最多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一下现状。 那么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看到大刀阔斧、卓有成效的改革呢? 恐怕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步是反贪腐,内部矛盾往往是阻碍政策落实的痛点。 清除内部阻力后,还要考虑现在的既得利益者,不能使之伤筋动骨,否则容易出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英语四六级考试, 通过后顶多是国外小学生二三年级的水平,对于不想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于真正想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人而言又不痛不痒。 我认为这类考试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其它负责人员肯定也想到了,但为什么不把它取消呢? 恐怕这背后涉及说不清楚的利益链。这个例子可能举得不太恰当,主要是我接触到的面还不够广泛。

谈到大学四六级,不妨讲一讲我看到的大学教育。 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将官场政治中的官僚气引进了校园环境,学生虽然感受不到,但影响其实是很大的。 本来教育和行政是界限鲜明的东西,可缠在一起就变成很形式化的结果。 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关系其实仅是丝丝缕缕,可国家拿各种会议和期刊的指标来评定职称,这等同于默认施加了一种不可抗力, 让原本打算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的老师开始鼓捣起论文来。这些行政因素既不利于一门心思搞科研,也会影响到对于学生的培养。

大学还缺乏真正有效的学生助教机制,大部分时候都是走个形式敷衍了事。 作为面向大学生的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多个学期下来形成的知识积累;二是对新知识的即时补充。 而我看到的是终于混到了职称的教授们,用着几十年如一日的课件,看着下面双目无神的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大纲的教授内容。 年轻一些的老师,虽然抱着认真教学的想法,但无奈在教育方面的经验的确不够,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 很多时候的原因是,虽然老师们事务繁重,但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材料与方法建设的过程中来,而是完成一些简单的行政事务,这也不利于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消磨老师的热情,老师消磨学生的热情,这究竟是怎么了?

我认为在线教育是一个破局点,尤其是慕课教育(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这种形式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倒逼现有制度改革,而不是一直一副岁月静好的景象。 问题在于在线教育缺乏标准,视频质量良莠不齐,总是有人想在风口浪尖昧着良心淘金。 未来的发展需要解决几个关键点:版权保护、质量保证、更新保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加强互动性,不然和公开课录屏区别不大。 目前的慕课形式不是在线教育的终极形态,市场最终会淘汰掉那些只想牟取暴利的人。

前面提到的内容,更多地对大学生产生作用,即高等教育。 而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更加重要,在农村有着许多天资聪颖的孩子,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触到很好的教育资源。 在同等的环境下,他们的表现不一定会比城镇的孩子差。 更差的情况是,根本没有人对其进行启蒙式的教育,甚至四处都有些“读书无用论”的味道,这就有可能导致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蝴蝶效应。 我现在相信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在阶级流动性逐渐减弱的今天,通过读书打破阶级固化并不是全然没有可能。 但蛋糕是有限的,不把蛋糕做大,怎么能让更多人分享到呢?

虽然我们的国家发展到现在,在许多行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没有教育,这样的知识该如何传承下去? 例如华为在通信行业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但如果美国在将来的某一天,丧心病狂地使用国家策略来搞垮中国企业, 那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独立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这样的企业该如何存亡? 中兴已经是前车之鉴,华为很有可能成为下一家,但我对任正非老人家的战略还是有信心的。 创新能力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一定要有足够多优秀的人才,我们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海归人才,而是应该在自家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环境, 内部培养,自主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将来科技发展的稳定性。 如果不从最底层的基础教育抓起,如何为高等教育铺路,如何整体性提高国民素养呢?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早就提出了,可见国家也是重视科技和教育的。

我对自己有一种设想,20 至 25 岁,我要多想想教育方面的问题,想办法多实践多模仿,看看其它地方是怎么做的, 想要会教,首先自己得学懂,这避免不了知识的学习。 25 至 40 岁,我应当可以有一条明确探索的路线,人工智能也好,在线教育也好,总之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年纪稍长,其实就不大适合做前沿研究的学者了(假定我真的能做科研),首先思维没有那么敏捷,其次精力也跟不上。 也有可能,一开始在大学当老师,后来到高中,到初中,到小学,最后跑到没有人愿意去的山区, 我相信那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会等待着我,我想在合适的年纪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生活总是有一些不可抗力,无法预计这条道路坚持下去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或许没有才能,或许没有机会。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我由衷期待着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理想,将祖国的教育事业办好。 在这一代中一定会有许多与我类似的人,我们终将相遇,就让时间来验证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