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游记(二):愚人问

发布时间:

虽然这篇文章也被归入杭州游记系列了,但这段日子里也没有多出去转转, 只草草地去了趟西湖畔,偶尔深夜的时候去钱塘江边走走,希望获得些灵感——我那“过家家式”的 “创业” 还在继续。 人的烦恼和焦虑大多是自我赋予的,中国的哲学都离不开强调“修心”,告诉你它们从何而来,因何而去。 我自认为在修行方面有了些觉悟,可面对外界不断的纷扰,内心依旧会泛起涟漪。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沸水煮青蛙,没能迎来新的变化,再回首顿足,愿能得到一些开示。

在剪片子这块,又犯下了“傲慢之罪”。从录播兼切片员所需的技能点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尝试与大流量的自媒体游戏博主视频切片对标,进行了有关的加点,以为只要剪辑手法一致,就能够取得类似的效果。 这何尝不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呢?已经成名的游戏博主,通常是自带梗与流量的,视频封面上出现他们的搞怪头像,就能够吸引到观众的眼球。 所以很多经过授权的切片员只需要把直播的高光片段一剪,花点心思做个封面和片头,稿件就能够有一定的播放,这就是“名人效应”。

但当我尝试将老九的抽象头像放在片头甚至是封面时,有关稿件的流量就不堪入眼了,3 秒跳出率极高。 对于“陌生人”的投稿,大家似乎没有多大兴趣点开,甚至抽象会成为 Debuff —— 这人谁啊?不熟! 我发觉我起初有关“老九观察”的企划是多么的不切实际,这只适合那些大家熟识的自带流量的老朋友。 未出名的博主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更快地被人看到,做抓人眼球的东西。

挺矛盾的,我本人尝试坚持不向外求,或者说不成为流量的奴隶(参考《易燃易爆炸》一文), 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做一些很硬核很干货的东西,但现实告诉我要尊重市场需求,服务大众。 我只能这样自我解释:追求流量是利己,创作大众喜欢的作品是利他,二者并不冲突。

在无法影响素材内容的情况下,我只能把目光暂时移开,思考怎么去把视频剪得有意思。 接下来又是一个大难题,单纯的游戏录像的话,即使是最终胜利了,可游戏的过程还是索然无味。 可能会有一些高光操作,但是放置于每日新增的千万稿件中,这样的内容又是那么的普通。 所以得依靠一定程度的后期包装,在剪辑的基础上,卡点加入贴图、音效甚至是 3D 模型,强行想办法变得独特。

本人虽然自认为是一个在 B 站阅片无数的宅男,但真到实操生产这样的片子时,还真有些手足无措。 很多时候在某个节奏点,希望插入一个音效或是表情包,但在官方的素材库里怎么找,都找不到合适的。 可能一个个去试的话,总能找到差不多合适的,但效率也太低了罢。 曾经在看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时,这些素材的安排和节奏是那么自然! 我猜那些有经验的剪辑师就好像有经验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一样,都有自己素材方面的 Codebase. 在经过许多次实战锻炼和刻意练习后,他们能很快地建立起素材和节奏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称为熟练的业务能力。 所以后面我计划刻意地去拉片,把一些名场面所用到素材收集到我的 Eagle 中,好好地洗洗脑,强化一下印象。

全靠自驱,可程序员都是很懒的!我仿佛回到了刚工作时的放养期,完全没有一个师傅的角色来教导你行业的最佳实践,也没有参考标准,一切都是未知数。 影视剪辑的细化分支不输给软件开发,每做一种类型的片子,所需要的加点又是不同的,这种感觉很独特。 不禁回想起我的 Leader 当时的一句感慨:“我也在想,你一开始进来的时候,如果我强行给你安排点活锻炼你,会不会更好些?” 现在的情况更加艰难,没有这样一个理所应当的角色了,凡事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我能在剪辑这个方面发育成什么样子呢?感觉并不是顶尖天赋型选手,但也可以努力试试看。

周遭的人依旧在笑我是个愚人,给人投资,还要给人免费干活;也有表达倾佩的,觉得他自己肯定做不到这种程度。 从法理上来说,在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我确实没有这样的义务。 这笔钱完全可以拿去招一个剪辑,和老九慢慢磨合,没必要自己当牛马,像办公场所和网络这块的事情我也不用花心思去关注。 我可以在杭州游山玩水,没事就回办公室看看,当个十足的甩手掌柜。 但我也想做一个和当初完全相反的自己,尽可能地体验生活,体验各种各样奇葩的人和事。

可能这些无语事件充斥着无知无理无法无天,正面也好反面也罢,没准就是我所需要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