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荡荡 500 天

发布时间:

新冠疫情还是没有结束,今年春节选择待在了北京。

大年初二这一天去了趟 Apple 三里屯,遇到很多刚刚好的事情:

  • 搭乘地铁出行,当天北京部分地铁线路车站运营计划有调整:“2022 年 2 月 2 日(星期三)0 时起至 24 时止,8 号线奥体中心站、8 号线及 15 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封闭,各次列车在上述车站通过不停车,奥林匹克公园站停止 8 号线和 15 号线换乘。” 于是林萃桥的下一站就是北土城,换乘 10 号线非常方便;
  • 去到 Apple 三里屯后,除了拿回刚刚返厂修好的 iPad, 也是来履约 Airpods Pro 的维修,这次直接换新了,没花多少时间;
  • 晚上和好久没联系过的初中同学下棋(金铲铲之战 APP),双城传说版本玩约德尔人最后一回合刚好合成 3 星小法师将对手带走...

当然,每天的生活中也不是总都是发生美好的事情,像今天在地铁站刷 Paypal 秒通卡多次不生效(且每次都自动充值 10 元到一张北京电子交通卡),也叫柴给遇上了。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构成了柴平凡的日常,打开钉钉 APP 一看,“亲爱的,这是你在旷视的第 500 天。”

感慨时间过的好快,距离写下《中关村东路天桥与柴》的时间已过去了很久,文档之类的页面写了蛮多,可这些日子里写的博客很少,很少,少到了内心中都产生了太多的浮躁,太多的疑惑。 这 500 天里,柴的主要娱乐活动是上网冲浪、Switch 和写博客,很少线下出没,偶尔看看中文互联网内容,感慨屎里淘金太难了。但这 500 天来的见闻,属实有意思。譬如疫情爆发初期,在线教育形式一片大好,各种臭鱼烂虾都入局了。柴觉察到的情绪是复杂的 —— 喜,人们意识到了互联网内容分发的诸多优点;忧,这个时代的人只知道做渠道和销售来将收益最大化,很少关注最本质的内容,因此网络上的东西,大都是名不副实的。

后来国家推出了 “双减” 政策,在线教育中臭鱼烂虾的骗钱对象从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学生变成了大学生和职场人士。IT 培训依旧是如火如荼,各种 AI 教育的牛鬼蛇神也不断涌现了... 诸君,扪心自问一下吧,你们真的是在做教育,还是在做互联网呢?柴愈来愈讨厌中文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这种厌恶已经不仅是 CSDN 这种编程领域的了,而是拓展到各种类型,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很多事情的门槛,那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从小众到热门,再到通俗,低门槛往往也意味着平庸。所以现在你能看到很多平庸的作者、平庸的歌手、平庸的演员、平庸的教育工作者... 由于奇妙的互联网风气和竞争习惯,大家都关注点已经不在所谓的 “内容” 上,大量的资源依旧是耗费在渠道分发和推广上了 —— 不少互联网企业的主要营收来自于广告业务,费用惊人。

不难发现,一旦有了更具性价比的逐利模式,人们就会倾向选择它,而不考虑去做更麻烦又无法保证收益的事情。但不是人人都这样想(总是要有理想主义者的,不然社会太过黑暗了),一切的本质还是垄断后的氛围带来的后果。一家做大做强后(微信是很好的例子)就会有一家的规矩,你不按照规矩出牌,那么老大哥就会有自己的手段来教育你,无奈摆手,陷入局中。对于制度不完备的小公司,尽管你可能有好的内容产出,但我可以用法务和营销等等经验把你往死里打。活都活不下去了,何谈诗和远方?其实原本很多事情是没有最优解的,通常初期可以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到后来规律被摸出来了,一切都变成了速通模式般,同质化严重。如今很难在中文互联网的问答和评论中看到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所有的内容流水线式地产出,目的性质严重。评论、转发、赞等等类型的数据基本上都是 Fake data, 大部分的资源都消耗在这里,各种 “专家” 乐此不疲。而自媒体营销号文章开篇通常放一个思维导图(内容完全等于标题大纲,换汤不换药),滑动到最后总是能看到关注 XX 公众号的内容,更有人喜欢总结此类八股文经验,帮助整个社区量产出更多食之无味的个人公众号、自媒体。要说以往的出版物是需要有编辑审核来保证质量的,可惜如今审核也是低门槛的了(学术圈的审核就纯粹了吗?天大的笑话)。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文互联网平台上的大头产出终究将变成极致的平庸,目前来看无可救药。或许柴的论调太过悲观,衷心地希望能有 “救世主” 站出来。

或许有人会问:“平庸怎么了?平庸不好吗?” 倒不是鄙夷平庸,中庸之道是一种大智慧,如柴也是如此平庸地生活着,没什么不好的,只恨一些人把平庸的东西包装得过于浮夸,吹捧本质平庸的东西简直罪大恶极!让所有人都去 “追求平庸” ,到头来好叫自己方便管理。最终群众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东西,简直是社会的倒退。万众发声的时代,你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忽悠到认知水平比你低的人),那么想要赚更多的钱,一种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另一种途径是降低普罗大众的认知。这感觉很奇妙,你只会希望自己阵营里的人是精英,巴不得外面世界充斥着各类容易骗的傻叉。而互联网的低门槛性质,导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够轻易地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认知自己是最难的,否则也知道要多花些心思在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上,而不是先成为包装大师。最糟糕的是,或许等我们的下一代,那些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出生后,就已经在认知牢笼中了 —— 你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必须建立认知阻碍,颇有三体世界给人类文明加上智子的感觉。而在歌者文明面前,你三体文明又算个什么东西呢?

发掘无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之下,柴是幸运的,在这 500 天里体会到了自己的全方面平庸,因为身边实在是有太多不平庸的,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水货也有很多,至少在柴的认知体系中,专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人从来不去思考更广泛的意义,毕竟也不在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是没毛病的,但是谁来定义 ”贤人“ 呢?柴有很多参考指标,比如看一个人对罗永浩、罗振宇、李笑来的态度就能知道对方大概的成分。不好意思,柴实在太喜欢提这几个人了,因为从新东方出来的教育从业者,往往比其他职业更能知道人性的弱点,柴只看他们知道这些事情后,又选择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柴告诫自己:“要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好人也好,烂人也罢,都是为了找准心中的那一个尺度,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最终想加入什么样的阵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完全是个人自由。” 柴喜欢内心干净一些的人,做简单的事情也能追求极致的人,能观察到细枝末节的人。但柴也发觉,人是会变的,因此对事不对人反而成了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同样地,人们只会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认知去对事物做出评价,没有人能逃离这种局限性。柴只希望自己如果最终是一个烂人,也不要在公众视野中高调出现,更不要误人子弟,尽管柴所见的烂人总是过的比好人潇洒,尽管世上有不少坏人没有得到报应,但历史会给出答案的。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程序员行业和其它像律师和医生这样的行业相比,真的很不一样。后者建立壁垒,越老越吃香;前者拥抱开源,不断地降低门槛,不断地进行自我淘汰与更新,卷得相当厉害。柴最近一直在思考开源这件事情的收益,感觉只有纯粹的共产主义才是开源的净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壤上搞开源挺难的,因为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比例太多了,这样的企业里的程序员绝大部分是开源工具的使用者,生产力全靠白嫖和对 API 的熟悉程度,写 CRUD 业务;而开源程序的开发者(这里指的其实是那些有能力封装、造轮子的人),其实是另一类型的程序员,他们通常不会受到内卷的影响,内心有着足够纯粹的技术信仰,即使技术换代了也不是什么问题。这种感觉就好像工业革命在不断地发生,只是影响的是写代码的人,有兴高采烈拥抱新技术的人,也有跟不上节奏,无法靠吃老本存活的人。换而言之,有些程序员学习的是术,而有些程序员钻研的是道,这是筛选真正适合且符合这个岗位的人的有效途径,将来 AI 革命会让程序员更加专注于编程之道。

程序员通常很具备钻研和快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而柴比较笨,学习东西太慢了,细嚼慢咽的时间里,其他人已经将东西给糙出来了,所以显然不适合做这样的事情。这 500 天的时间,足以让柴认识到周围的人和环境改变起来太难,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改变自己。目前,完美主义和拖延症已经成为了柴做事情的阻碍,柴太强调科学和意义了,好像不搞定德先生和赛先生,就不应该动起来一样。另外很多人说和柴交流很难,要么很跳跃,要么给出了太多的细枝末节。但柴不愿意被他们的交流方式给同化,所以目前只能锻炼兼容其他人的说话模式(在脑海中总是要转译很久)。因为柴本质上不认同那些看似高效的途径——让自己看上去很忙,实际上很低效,然后就下班了。它们是基于无严谨文本记录的前提得到的,也没有写会议纪要的习惯,后续必然会有反复的讨论。柴想了想,这应该是人们习惯了即时聊天后所带来的后遗症,享受这种不加思索的交流过程,这真的等于高效吗?如果他们认同邮件交流模式,一定会理解柴的说话方式的。好吧,权当做是在狗叫罢了。

柴觉得自己成为不了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也无法认同和融入现在的互联网运作模式,欣慰的是贵司不是互联网企业。那么问题来了,迷茫踌躇的日子似乎还望不到头,相较于这样浑浑噩噩地拖延着,柴个人能做什么呢?似乎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收起锋芒,收起对外流露的思想,固执地、笨拙地以自己的方式前进着(或许是原地打转),关键是需要脚踏实地逐渐进行尝试,避免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的情况再次发生。柴依旧爱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思考问题中获得正反馈,柴也不能绑架其他人和柴一起想,只好在这里记录自己所认为的真实,然后不断回头看看,感慨认知的变化了。我不明白自己的成长在哪里,好像有一个疑惑越来越深。

其实早就对自己立下了要求:“25 岁后不再公开地 Judge 其他人”,冬奥开幕那天是立春,一切都该有所改变。所以这篇文章之后,大概率写得都会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了,光靠说真话不能解决问题。一旦说话了就会有立场和倾向,自然容易引起观点不同的人的攻击,所以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柴深知,每个人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选择上的区别,柴又何必去讥讽他们呢?换做是柴,在同样的背景条件下,未必能想到更好的选择。如今日常的生活中有太多的逢场作戏,真诚的表达欲反而降低了,人们谓之“成熟”。

柴还在想,博客里如果不再总结思想和记录言论(防止出现将来被那些不是蠢就是坏的人断章取义的可能),“博客” 这样的载体还能做些什么呢?目前也没想清楚,或许就是回到最简单的形式,单纯地记录生活吧。写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观影记录,似乎也不错。话虽这样说,凭柴粗浅的自我认知,将来肯定还是会忍不住在博客里写自己的看法的,不写不行。

或许 5000 天后,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东西,对于后世的人们,都将是如此陌生的吧。